SERVICE PHONE
13899998888发布时间:2025-09-27 09:18:14 点击量:
很多同学在毕业后暂时没工作,想通过实习积累经验,却发现企业招聘时大多明确要求“2026届在校生”。一旦投递,往往因为“已毕业”而被拒。这该怎么办?
事实上,从法律和多数企业的招聘实践来看,传统的“实习”确实主要面向在校学生。毕业后,你的身份已发生变化,常规实习通道可能会关闭——但这并不意味着没有实习机会。
根据上海一中法院近日发布的文章《与实习有关的10个法律问题》,实习生与实习单位之间的关系有以下几种情况。
因在校学生并非以提供劳动获得的工资报酬作为主要生活来源,且在校生的学籍管理和档案管理关系均在学校,因此,通常认定其不具备订立劳动合同的主体资格,其实习为学习阶段的延伸,不视为就业。在校学生与实习单位之间一般被认定为劳务关系,受《民法典》等民事法律调整。
【相关规章索引】:《关于贯彻执行〈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〉若干问题的意见》(劳部发[1995]309号)第12项
一种意见认为,实习单位明知其在校学生身份以及应届毕业的事实,仍具备吸纳其为本单位组织成员的意思表示;且应届毕业生已满16周岁,具备以自己的劳动收入为主要生活来源的能力,其以就业为目的,主观上也具有成为实习单位成员的意愿,双方已达成建立劳动关系的合意。
另一种意见则认为,应届毕业生在毕业前仍为具有学籍的在校学生,无法成为劳动法律法规意义上的适格劳动者,实习单位亦无法为其办理用工手续,其在组织上、经济上均不能满足劳动关系的从属性要求。但应届毕业生取得毕业证后即具备劳动者的主体资格,其与实习单位之间继续履行实习协议的,应认定双方之间成立事实劳动关系。
若毕业后暂时没找到工作,想通过带薪实践积累经验、缓解求职压力,“就业见习”是绝佳选择。它能帮你从校园平稳过渡到社会,一方面缓解毕业焦虑、增强社会适应性、明确择业观;另一方面积累工作经验、提升理论实践能力,为未来就业打下基础。
在职业实践场景中,就业见习与实习常被混淆,但二者在执行规范等方面存在显著不同,具体可从以下五个维度区分:
群体不同:实习的对象一般是未毕业的高校在校生,尤其以大二、大三学生为主,他们多会利用暑假、寒假等课余时间,主动寻找企业实习机会;而就业见习的对象更偏向于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、失业青年等群体,是政府为促进就业推出的专项实践计划。
期限不同:实习的时间安排灵活性较高,无统一标准限制,完全由用人单位与学生根据实习目标、学业进度协商确定,短则 1-2 周,长则数月;就业见习的期限则有明确政策约束,通常由各地人社部门统一规定,一般为 3-12 个月,避免见习周期过长或过短导致效果不佳。
工作内容不同:实习的内容一般以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为目的,大部分为在校生自发实习;就业见习的内容则更侧重 “岗位适应性培养”,会涵盖基础岗位操作、职场规则认知等内容,帮助见习人员快速适应职场节奏,为正式就业做准备。
工作单位不同:实习的合作企业范围极广,无特定资质限制,学生可根据自身需求选择各类企业(包括国企、民企、外企、初创公司等);而就业见习的合作单位必须是 “政府审批认定的就业见习基地”,这些基地需满足一定的资质条件(如具备完善的带教体系、稳定的见习岗位等),由政府统一公示,确保见习质量。
保障机制不同:实习的保障机制由企业自主决定,无强制规定,部分企业会为实习生发放实习补贴(金额不等),同时是否配备带教人员、带教内容如何安排,也完全由企业自行规划;就业见习则有明确的政策保障,一方面,见习人员的基本生活补助由政府和企业共同承担(政府补贴通常不低于当地最低工资标准的一定比例),确保见习人员的基本生活,另一方面,见习基地必须为见习人员配备专属带教人员,制定明确的带教计划,全程指导见习过程。
尽管二者存在诸多差异,但作为职业实践的重要形式,它们也有两个核心共同点:
不构成劳动关系:无论是实习还是就业见习,参与者与合作单位之间均不构成劳动合同关系。无需签订劳动合同,仅需签订实习协议,双方的权利义务均通过专项协议约定,而非劳动法调整。
助力职业发展:对参与者而言,二者都是提升职业能力、明确职业方向的重要途径。二者都能帮助参与者提前感受职场环境,接触不同岗位的工作内容,从而更清晰地判断自己适合的职业方向,避免盲目就业。
根据政策规定,就业见习对象主要包括两类人员:一是离校2年内未就业的高校毕业生;二是16-24岁登记失业青年。就业见习时间一般为3至12个月,具体期限由见习单位和见习人员协商确定。需要注意的是,同一见习人员只能参加一次就业见习。
温馨提示:就业见习不影响应届生身份,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见习期间不视为就业,见习期满后可按规定参照应届毕业生享受有关政策。
高校毕业生、青年可登录以下服务平台,根据企业类型、所属行业、见习地区等条件,查找心仪的见习岗位,发送个人简历进行申请;也可以通过服务平台进入各省服务专区在线申请。
毕业从来都不是必须立刻上岸的终点,而是慢慢找到方向的起点。如果你还没找到心仪的工作,不妨先通过就业见习迈出职场第一步,一步一个脚印积累底气,你想要的理想工作,终会在你准备充分时如期而至。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
微信扫一扫
